文 一 Patrick Ko
連續兩天,在 Mass Turnpike 往學校的路上,我看到一台綠色十八輪大卡車 – 真是個巧合! 那是一台裝載牛奶的卡車,卡車兩邊側面有宣傳廣告。 很有意思的這句話啟發了我的想像,它說,”生命的關鍵在於你加諸於它什麼。加點東西吧。” 假設這句話的作用是提醒消費者要記得將這個公司的產品加寫在購買清單上, 生命的意義在於你加諸於它什麼 – 這是不足以為奇的西方觀念,是吧? 不管怎樣,我想了又想, 我並不認同這句話。就個人而言,當我仔細考慮瑜珈練習的意義,我了解到我生命中的關鍵反而是放開或減去什麼。
當我們開始瑜珈練習時,像任何新奇的嗜好,它感覺像是個增加的遊戲 – 新的瑜珈墊、新衣服、新環境、新慣例、新朋友。 瑜珈的確在我的生命裡帶來許多的含意和新的可能性。僅管如此,當我進入更深層的瑜珈練習,瑜珈開始幫助我卸下一些沒必要的習慣及思考模式,好比恐懼與焦慮。 抽煙飲酒的習性也漸漸地不再吸引我。 在瑜珈墊上,當我一再察覺並感觸到內心的力量,我的生活開始簡化。 對我來說,瑜珈真的減低了我對物質生活的迷戀。
那這自然而然成為我們練習中一部份的減法遊戲是什麼呢? 在古老的 Patanjali 瑜珈經裡,這個主意被歸類為 Aparigraha - 不囤積的克制,以及 Santosha - 知足的觀察。 這兩個概念仍適用於我們現代化的生活中。 在購物中心裡我們有機會練習 -不囤積– 我真的需要另一條牛仔褲嗎? 我們也可以觀察什麼讓我們以為快樂 –當我累積了這些物質的東西我真的更快樂嗎?當我們觸及心的深處,我們認知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是 “不”。 我們更可將此延伸至非物質的層面,向恐懼、焦慮、憤怒、忌妒之負面思考模式說不,並放開它們。
練習瑜珈並不表示我們需要放棄或拒絕承認所有事物。 為了讓我們內外都能更好, 除了需要有意識的檢討我們與物體或思緒間之關係,同時也須練習清理空間及清理房子。
我們的現今世界並不鼓勵練習 ‘不囤積’ 和 ‘知足’。但我們不能忘記真正的答案在心裡,我們的瑜珈練習得以矯正真相。 甘地曾說過,“文明的真理並不在於增加想要的,而是出自於自願的不擁有” 。 這是很難做到的,但它是至理名言。
所以下一次當我們在瑜珈裡忙著找新的老師、工作坊、衣服…等, 停下來想想減去法更深的面向,思考不囤積和知足的教誨。 你可能會很驚喜的發現在這充斥著消費主義的世界裡有許多方法來簡化並回歸到更安靜、 有條理、 有意識的生活, 特別是透過站在墊子上與不在墊子上的瑜珈練習裡。
Namaste,
Patrick |